五十多歲的王小姐在清潔公司上班,生活上本來就比較頻尿,大概兩個小時就要去一次廁所,雖偶爾有急尿感,但不致於漏尿,她一直以為是自己勞動多喝水也多的緣故,因此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前陣子天氣轉涼,日夜溫差大,王小姐發現自己愈來愈頻尿,常常一個小時就要跑一次廁所,急尿的情況也變嚴重,甚至來不及到廁所就會尿出來,讓她苦不堪言,工作時也提心吊膽,不知道尿意什麼時候又要找上她,就算口渴也不太敢喝水。後來經由同事介紹到泌尿科門診就醫,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膀胱過動症」的患者,經由醫師的衛教與藥物治療,才控制住擾人的症狀,重拾工作的動力。
隨著天氣愈來愈涼,臨床上因「膀胱過動症」前往泌尿科門診求診的病人也增加。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氣溫和膀胱過動症的發生相關:冬季氣溫愈低,膀胱過動症的發生率也愈高,這是因為當身體感受到低溫時,會經由神經傳導使膀胱變得更敏感,甚至產生不自主的收縮,使原本就有急尿、頻尿(白天跑廁所超過八次)、夜尿(晚上睡覺時起床小便一次以上)等症狀更加劇,嚴重者甚至有不由自主尿失禁的情形發生。
「膀胱過動症」的成因大部分不明,可能與老化、脊髓損傷、中風、攝護腺肥大、糖尿病等有關,低氣溫則是會加重症狀的嚴重程度。它是最困擾的下泌尿症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頻尿與急尿感,使人常常想往廁所跑,讓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患者,如公車司機、百貨公司售貨員,以及學生,無法致力於工作或學習;需要搭乘長途交通工具的旅行,更是聞之變色,恨不得把馬桶背著一起去。有些患者使用護墊,但身上或多或少會帶有尿騷味,使人只想待在家中不想出門,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憂鬰症;而害怕尿失禁而不敢喝水,會陰部的皮膚又長期處於潮濕的狀態,反而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膀胱過動症」的症狀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日常生活上,患者可以養成天黑之後就停止飲水、睡前或出門前不論有無尿意都上廁所的習慣,也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逐步的增加憋尿的時間。飲食上應注意避免咖啡、茶、可樂、酒精,以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取。天冷時注意軀幹與四肢的保暖,也能減緩膀胱過動的症狀。藥物方面,目前最常使用的口服抗膽鹼藥物效果不錯,但可能會有口乾、便祕、視力模糊,或尿滯留的副作用,新一代的促乙型交感神經藥物,則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在無法耐受抗膽鹼藥物或效果不佳的患者,是令人期待的一項新選擇。若上述口服藥物都無效,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以接受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一次注射效果約可維持六個月到九個月,壞處是需要自費,大概六千至一萬多元左右,對需反覆施打的患者而言,也是不小的負擔。好消息是,自今年九月一日開始,只要事先通過審查核准,健保局就會給付使用肉毒桿毒素治療「膀胱過動症」,這對口服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的確是一大福音。
只要患者能夠積極面對,與泌尿科醫師合作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一定能有所改善,不再害怕天氣冷膀胱也跟著傷風打噴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