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血尿?
顧名思義,就是尿中有血,表示尿液會經過的器官,包括了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或是尿道有地方因為某些原因在出血,所以一定要徹底的檢查。
怎麼確定有血尿?
許多人去體檢時,常被告知尿液裡面有血,肉眼卻看不出來,非常緊張地跑到門診來就醫。但這不代表一定有血尿,因為尿液檢查有二種方式,一種是利用試紙篩檢,方便快速但誤差的機會大,例如尿裡面含有維他命C或糖份就會干擾顯色反應,因此如果體檢結果有血尿,一定要到泌尿科複檢。若利用另一種方法,將尿液樣本離心之後,顯微鏡放大下觀察仍有3 個以上的紅血球,就表示有「顯微性血尿」,需要進一步詳細的檢查找出原因。
另一種情況是病人自己小便時看到尿液呈現紅色,也會非常緊張,但同樣地這也不保證一定是血尿,紅龍果、甜菜、黑莓、胡蘿蔔等天然食物,或是糖果裡面添加的食用色素,都有可能導致尿的顏色變紅而誤以為是出血。還是需要將尿液離心後用顯微鏡看到紅血球,才能確定是「巨觀性血尿」。有時候男性朋友會告訴醫師說只有一開始尿尿時是紅色後,後來顏色就變成正常,這稱為「初段血尿」,往往是尿道出血導致的;若一開始小便顏色正常,尿到最後才變成紅色,這叫做「末段血尿」,表示出血的位置在膀胱出口的位置;若是因為腎臟、輸尿管或膀胱其他部位的出血,則是「全段血尿」,從排尿一開始到結束都是紅色的。這些資訊都有助於醫生判斷血尿的原因。
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尿液會經過的器官,包括了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或是尿道的病變,都有可能造成血尿。其中比較常見的原因有幾個:
1.
感染或發炎:像女性朋友好發的膀胱炎,除了以頻尿、尿急、解尿疼痛來表現之外,也有不少人伴隨著血尿而來就診。
2.
結石: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的結石,都有可能因為結石摩擦管壁而導致出血,病人除了血尿之外,可能會隨著腰痛或腹痛等症狀。
3.
腫瘤:這也是醫師與病人最擔心的原因,最常以血尿來表現的泌尿系統癌症就是輸尿管癌與膀胱癌,常見於抽菸或長期洗腎的患者。
4.
血管病變或凝血功能異常:有時候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或心臟病的朋友,就有可能會血尿的問題。
5.
外傷:例如車禍或是跌倒造成泌尿系統,尤其是腎臟或尿道的受傷,就有可能會有血尿的發生。
6.
生理性的原因:發燒或劇烈運動後,都有可能造成暫時性的血尿;女性朋友生理期汙染尿液收集也可能會誤以為血尿;另外如果上述原因都排除了,則有可能是家族性顯微血尿,這些都是不需要治療,不用過度緊張的。
醫生會怎麼診斷治療?
泌尿科醫生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尋找血尿的原因。如果血尿發生時伴隨腹痛或腰痛,這叫做「疼痛性血尿」,往往是結石或外傷所導致;如果沒有合併腹痛或腰痛的發生,則稱為「無痛性血尿」,比較有可能是因為全身性疾病或是腫瘤,因此「無痛性血尿」反而是更要注意小心的,千萬不要因為不會疼痛就延遲就醫。其他的伴隨症狀,像是尿急、頻尿、解尿疼痛、解尿困難、噁心、嘔吐等等,過去生過的疾病,工作種類以及是否有抽菸,都有助於醫生判斷。
在初步臆斷之外,醫生會安排初步檢查,包括完整的尿液檢查,看是否有感染或蛋白尿的情形;抽血檢查了解腎功能是否有受損、是否有貧血;X光檢查看是否有尿路結石。腎臟超音波與靜脈尿路攝影可以偵測是否有結石或腫瘤造成阻塞或水腫,細胞學檢查則可以發現尿液中是否有惡性細胞的存在。必要時,醫生還會安排膀胱輸尿管內視鏡檢查、腎臟切片檢查,或是斷層掃描檢查等等。
血尿的治療還是要根據不同病因,對症下藥。例如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結石或腫瘤要考慮手術治療;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造成的血尿則需要與內科醫師討論藥物種類或劑量的調整;外傷需要臥床休息,觀察生命徵象。有一些朋友可能會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則建議定期追蹤。
平常要怎麼保養?
對於泌尿系統的保健,平常要多喝水、少憋尿;不必要的藥物儘量少服用,不抽菸,遠離汙染的環境;積極良好地控制血壓與血糖。如果有腰痛、解尿疼痛、排尿困難,或者血尿的情形出現,一定要積極就診,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嚴重的後遺症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